小孩有小偷行为怎么教育
現在的孩子不好管教,家長要要控制好情緒和調節好心態。用事例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育,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偷,而且懂得“偷”是一種不良的行爲。
小孩有小偷行爲怎麼教育
1、讓孩子的貪心適可而止
你要是說別讓孩子學着有貪心這是不可能的,沒有一箇孩子沒有貪心,貪念是每個人都會有的,就像是天生帶來的一樣。但你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明白,貪心一定要適可而止,不屬於自己的,可是羨慕但是不能貪婪的想要佔有,如果想要,自己通過努力獲得。這種性格養成之後,孩子不但會改變偷東西的習慣,還會養成自立自強的好性格。
2、給孩子一箇榜樣
這麼說吧,如果父母性格喜歡貪小便宜,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有這種行爲習慣,如果父母喜歡順手牽羊,買菜時拿頭蒜啊,買水果時多拿一箇裝進自己口袋裏啊之類,這樣的行爲會直接讓孩子有樣學樣,那麼孩子偷東西也就沒什麼稀奇的了。所以說還是那句話,父母纔是孩子最好的老師,父母把自己做好了,堂堂正正做人,孩子自然也是一身正氣。
3、耐心跟孩子談心找到根源
有的孩子是家長從不願滿足孩子的願望,總按自己認爲好的東西買給他,所以他就偷。有的孩子是通過偷,釋放壓力或尋求刺激。還有的是在他第一次偷的時候家長處理方式不當,激起孩子叛逆心,故意挑戰家長底線。另外,在處理大孩子偷竊問題時,一定要保護他的自尊心,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。
如何糾正孩子的“偷竊”行爲
1、培養孩子的“所有權”意識
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對家中的物品進行物權的確認,讓孩子先分清哪個物品是屬於TA,哪個物品是屬於其他人的。比如,父母可以讓孩子在自己的物品上標上姓名或做個記號,還可以和孩子協商,一起制定相應的規則:如未經本人許可,任何人不能使用或拿走他人的物品等幫助孩子建立起“所有權”意識。
然後,父母要親自示範給孩子看,比如在洗衣服、收拾玩具前要徵求孩子的同意,讓孩子知道TA是該物品的“所有權人”。家長的以身作則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消退不良行爲。
2、拒絕打罵,耐心引導
孩子如果是因爲“那個東西好玩而我沒有”而去“偷拿”東西的時候,父母應該教導孩子,如果想玩好玩的東西,可以告訴爸爸媽媽,或者向小朋友借,引導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去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。
總之,遇到這類情況,父母千萬不要動粗,應在弄清楚原因的基礎上教孩子獲得物品的正確方法,之後再給孩子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,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容易接受。
3、動之以情,引發孩子的同情心
在孩子曉之以理後,再動之以情是可以誘發孩子的內疚情緒,讓孩子“良心發現”,從而主動改錯,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,感受假如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拿走了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。
另外,孩子“偷”的行爲有時只是爲了引起父母的注意,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。所以,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投注更多的感情到孩子身上,讓孩子感覺到他是受重視的,讓孩子體會到更多的情感關懷。
孩子偷竊行爲的成因
1、家庭因素
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,父母親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很大。可在現實生活中,由於家庭條件、學識、觀念等各方面的不同,對學生的教育、引導也不一樣。
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子女,督導乏力;有些則是粗暴教育,認爲棍棒之下出孝子;有些家長對子女只養不教或重養輕教;有些家長不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成長,僅僅關心學習成績在班裏、學校裏是否居前。特別指出,如果是單親家庭,或者是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,出現偷竊行爲的比例明顯高於父母在家帶着孩子的。
2、學校因素
學校教育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。例如,學校道德教育偏重教條的灌輸,忽視行爲的實踐;課程設計不當,學生在學業上缺乏成就感,以致課業適應困難;學校忽略法律常識教育;學校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器材,或沒有足以吸引學生的活動,使學生精力無法宣泄。
還有少數教師認爲偷竊行爲的教育是學生家長的事情,做老師的莫需管閒事,只要學生不發生安全方面的問題就行了。更有以分數定成敗的升學率教學,“重智育輕德育”教學模式難以全面引導學生的行爲。
3、社會因素
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,學生接觸社會的面越來越大,各種知識、文化激盪、充斥校園,學校難以脫離社會而成爲一箇真空場。現實生活中,社會上的道德失範隨處可見,在不知不覺地影響着在校的學生。
如互聯網、通訊等信息化產業的快速發展,在爲人類進步帶來契機的同時,也經常有一些負面的、消極的事物影響着學生的健康成長,更有少數同學非常樂於模仿從這些渠道學到的各種奇異行爲,當然也包括偷竊的行爲。
“盛楚鉫鉅网-财经,证券,股票,期货,基金,风险,外汇,理财投资门户”的新闻页面文章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、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。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
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,客服邮箱,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
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